就平常來說,要了解一款威士忌的話,首先我們當然是看酒標上的資訊,或是上網搜尋一下相關的介紹和評論,但若果有朋友倒一杯酒,給你盲飲猜猜看是什麼,在品嚐之前,單憑肉眼到底能不能分辨出有哪些特色?
雖然未必每次都準確,但在聞和喝以前,原來還真的有些資訊是能夠「看」出來的!今天就教大家在外行人面前充充專家~
看酒色
對威士忌或是烈酒有點了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,陳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序,透過與木桶不斷的互動,新酒在去除雜質的同時,亦取得了豐富的味道和迷人的色澤。
有些人會有一種誤解,認為威士忌的顏色愈深,就一定愈好喝,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雖然從完全透明的新酒慢慢變成我們平常喝得到的佳釀,色澤的確隨時間變得愈深,但事實上,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會影響到這一點。
首先,不同種類的木桶,做出來的威士忌顏色都會有非常大的分別:波本桶威士忌很多時候是偏向金黃色,即使是陳了二十多三十年,顏色也不會變深得很厲害;雪莉桶尤其Oloroso及PX這兩種常見的類型,會賦予威士忌一種較深的琥珀色,但一些本身未經氧化的雪莉酒款,色澤上就會淡很多了;紅葡萄酒或砵酒等木桶,則會偏向鮮艷一點的紅寶石色。
其次,那些木桶是第幾次使用,也會影響到顏色的深淺:第一次注入威士忌的木桶,也就是市場上比較追捧的1st fill cask,除了味道比較濃郁外,顏色多數也比較深一點;要注意的是這種深又不同於年份久的那一種,很多時候看起來會是暗一點的色澤;而二次或更多次使用的木桶,顏色就相對上淺一點了。
當然這些也只是給大家參考一下,始終蒸餾廠對酒做出不同的處理也對顏色有所影響,例如是單一種類的木桶、混桶、還是過桶;是原酒還是經過稀釋;有沒有添加焦糖調色等等,尤其最後一款更加是極大地影響到視覺上能得到的資訊。
Compass Box負責人John Glaser就非常不齒這種「加色」的做法,他在一段訪問短片中就做了一個添加焦糖的實驗。
例如Old Pulteney,這個位於Highland北面的品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,他們的12年擁有一個偏深的顏色,看起來就像混桶手法處理的作品,但原來12年一直也是在波本桶中陳年;同時他們在免稅店發售的一款特別版,WK499同樣是波本桶陳年,但這款有標示Natural Colour的酒款,顏色就和標準版12年大相逕庭。
另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Cu Dhub,這個號稱Black Whisky的品牌就是使用焦糖調色至近乎黑色,雖說蘇格蘭法規許可威士忌加入編號E150A,號稱無味的食用焦糖,但在這款「黑」威士忌中還是能夠認出一些不太天然的甜味...
看掛杯
除了顏色以外,看威士忌的掛杯也能夠給我們一些有用的資訊,由於酒和水的蒸發點並不同,酒精蒸發得比較快增加了杯壁上剩餘酒液的張力,使它們流動得更慢,而不同酒款掛杯的狀態分別也可以非常大。
Gerry Tosh - Highland Park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r就曾經拍過一系列的品酒教學影片,雖然他不認同顏色對威士忌有太多參考價值(主要因為焦糖調色太泛濫),但就指出了掛杯告訴我們甚麼。
第一個可以看到的是大約的酒精含量:酒精度比較低,像葡萄酒和清酒等酒精含量較低得,掛杯事實上不太明顯;到平常喝到40-46%alc左右的烈酒,我們可以看到較清晰像淚痕的掛杯;而原酒強度的威士忌,更有時會像散開了一點點、黏著酒杯邊緣的水滴。
而掛杯下降的速度亦反映了酒體的稠密程度:多數愈濃郁、油脂愈重的威士忌,都會以一個非常慢的節奏落下,而很多時間都帶有更多的味道;反之亦然,掛杯流動比較快的威士忌,喝起來相對上就可能比較薄弱。
像Bruichladdich的Octomore,Jim McEwan就幾乎在每一段介紹短片中,都強調品牌因長時間蒸餾而形成異常油潤濃稠的酒體,即使年份不久但仍有著豐富的口感和味道。(影片中段有講到酒體濃得像是不會滴下來)
更重要的是,這不像酒色一樣會因後期加工而偏頗!即使是因稀釋或冷凝過濾等而影響到掛杯,也是反映著你所喝到的酒的實況,不像添加焦糖完全破壞了看酒色的過程。
後記
這些小知識算是喝酒中比較有趣的地方,有空的話不妨留意一下,但當然最重要還是聞香和品飲,如果只顧著看酒色和掛杯而把威士忌都放得走味了,絕對是因小失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